“商标转让踩雷?这5种情况可能让你‘钱货两空’!”

2025-07-29 17:44:25上一篇 |下一篇

 “花50万买的商标,竟被国家驳回转让!”“公司收购品牌后,发现商标早已被‘掏空’……”近年来,商标转让纠纷频发,许多企业因忽视法律红线,导致巨额损失。2025年最新案例显示,恶意囤积商标、拆分转让近似商标等行为已被法院明确禁止。本文结合司法实践,拆解商标转让中的“高危雷区”,教你避开陷阱,合法完成交易!

b386a5fda0d3e7520009b59f0a3f2680.jpg

一、案例警示:为什么商标转让会被驳回?

某公司收购8件商标时,因未将3件近似商标一并转让,导致交易被拒;另一自然人因名下注册280件商标却无实际使用,被认定“恶意囤积”,转让申请全部作废1。这些案例揭示:商标转让绝非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”的简单交易,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才是关键环节。

二、5大高危行为:沾上一条就可能无效!

1. 恶意囤积商标

  • 表现:个人或公司注册大量商标(如超100件),但无实际使用证据。

  • 后果:转让时会被认定为“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注册”,直接驳回1

2. 拆分转让近似商标

  • 红线:若A商标与B商标在同类商品上构成近似(如“SAYSPU”与“SAYPU”),必须一并转让,否则易被认定“混淆来源”1

3. 提供虚假使用证据

  • 陷阱:用PS的合同、伪造的销售记录证明商标使用,一旦查实将面临行政处罚。

4. 转让“不良影响”商标

  • 典型:抢注烈士姓名、疫情相关词汇(如“火神山”),这类商标即使转让也会被撤销。

5. 未查清商标权属

  • 风险:受让商标后,发现原权利人已许可第三方使用,导致无法独占。

三、合法转让的3个核心规则

1. “一并转让”原则

  • 要求:同类商品上的近似商标必须整体转让。

  • 案例:某企业因漏转2件近似商标,导致已支付的50万定金打水漂1

2. 禁止“洗白”恶意商标

  • 司法态度:通过转让给第三方“洗白”囤积商标的行为无效,恶意注册的商标永远无法合法转让1

3. 受让人需证明“真实使用意图”

  • 关键证据:生产计划、销售合同、广告投放记录等,空口承诺无效。

四、避坑指南:交易前必做4项检查

  1. 查商标状态

    • 登录“中国商标网”,核实商标是否有效、有无质押或许可。

  2. 查权利人历史

    • 若发现权利人名下商标超百件且无实体经营,需警惕恶意囤积。

  3. 签“附条件”合同

    • 约定“转让成功后再付尾款”,避免钱款两失。

  4. 委托专业尽调

    • 律师可调取商标档案,排查近似商标、诉讼风险等。

五、企业特别警示

  • 收购品牌时:务必核查商标是否“打包转让”,避免漏掉核心类别。

  • 电商卖家注意:购买商标后若被认定恶意取得,平台可能下架商品!

    商标转让是品牌战略的重要一环,但法律红线不容触碰。记住:合规交易比低价更重要,盲目签约可能让企业付出十倍代价!